当前位置:国民书院>历史军事>乾坤已定> 第31章 泛舟五湖(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1章 泛舟五湖(3)(2 / 2)

糊的老虎,不足为惧,越国灭吴,只在旦夕之间。

两年后,跃跃欲试的勾践不顾范蠡的反对,执意发兵攻吴,企图先发制人,复制前情。

岂料吴王夫差准备周全,将勇兵强,两军战于夫椒。吴军神猛精锐,吴王指挥得当,越王被逼退守会稽山,举国之兵仅剩五千。眼看覆军倾国已是势在必行无可挽回,两人劝越王跪低身姿去吴服役,对吴王称臣,保全实力,徐图再战。

为了达成和解,二人四处搜罗重金求购越国绝色,又倾越国国库美玉珍奇运往吴国,贿赂伯嚭,取悦吴王。求和成功之后的三年,范蠡陪同勾践在吴国服苦役。文种则在越国整顿内政,收揽人心,组织生产,积蓄国力。

归国后直到吞并吴国的十八年间,越王曾无数次的计划要复仇,都被范蠡以未得天时或是人事已至天未应为理由屡次劝阻。直到吴国发生灾荒,范蠡以为“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认为此时的吴国已是内外交困,可以一战。

吴围越的最后关头,吴王夫差八次派人求和,越王勾践于心不忍差点答应,范蠡强烈反对,越王才作罢。范蠡说,“圣人之功,得时为用。得时不成,天必还形。”——若是越王不顺时灭吴,天时一过,优势朝吴国转向,恐怕受累的是越国。

正是利益于范蠡一路对天时人事、吴越双方实力对比、人心向背的跟踪分析和精准预判,越王勾践的复仇大计才能取得成功,越国的霸权因为吞并吴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石。

范蠡文种之才,可说是扭转乾坤气吞山河。

明明是志气相投的至交,同样是辅佐王业的奇才栋梁,为何结局却天差地别?答案恐怕是复杂的,三言两语很难说得清。

关于二人的才干对比,范蠡曾这样说道:“国境以内,治理百姓,蠡不如种;国境以外,克敌制胜,当机立断,种不如蠡。”

也就是说,文种之才,偏重于治理经济、劝课农桑、水利灌溉、组织生产、民事刑狱之类;范蠡之才,更偏向外交斡旋、出征打仗、权衡利弊、应时而变、迅速采取对策。

治理国家,牵涉到的领域之深广,各种利益纠葛,人心难测,天时难料,绝非易事。外交军事对国家更是举重若轻,一个决策失误很可能把一个国家拖入战争,几代人的命运因此改写。除此之外,他们都要未雨绸缪,应时而变。若是思维僵化,抱残守缺,根本无法胜任。

内政外交同样重要不可偏废,两人都能独挡一面,才干自是不分轩轾。所以,才智的差别导致命运分野说不过去。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