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大多数伤者都自己爬起来了,但是没有爬起来的也不少。
尽管内外两层棉衣裤,起到了棉甲的作用。铝合金板甲也做了刚性的阻挡,内部的一厘米厚度的丝绸背心短裤,对躯干部位也进行了最后的防护。
不够四肢的板甲厚度是比较薄的,因为必须要保证灵活的,不能做的太厚,这里的衣袖又不会太厚,所以很多人都是这里中弹了。
手臂和腿部是弧形的。很多铅弹形成了跳弹,擦着划了过去。
但是还是有一部分人,正中正面,打的骨折了。
人一旦骨折,是不能动弹的,肢体已经不受控制了。这些人迅速被医务兵拖了下去。赶紧射击位置空出来,一面影响后续的开火。
医务兵把他们拖到后方,在帐篷里,先衣服扒开,卸下板甲,开始救治。
除了钝伤导致骨折的外,其中有部分人,板甲被这种大口径的铅弹射穿了。
鲁密铳这种火器,装药四钱,弹重三钱,可不是什么鸟铳可比的。
之所以有部分铝合金板甲被射穿,那是因为铝合金板甲厚度也是不一样的,根据重点部位的不同,越容易被攻击的地方越厚,有的地方就比较薄。
比如臂甲、两肋,后背等。这种流弹乱飞的环境下,天知道铅弹会从哪个刁钻的角度射入。
有一百多人被击穿,被医务兵拖着,弄到后边去了。
空出来的位置,第二排的人自动上前,第一时间补上了缺口。
此时,举着望远镜的杨凡发现,和硕特人又有新情况了。五排火枪手的后面督战队的骑兵,纷纷挽起弓箭,对着100外的明军开始抛射。
骑弓最大的抛射距离是150米。现在他们正好在这个距离上。
骑弓射速非常快,一壶箭大概三十多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全都射了出去。一时间,箭雨从天空中劈头盖脸的落下。
杨凡点了点头,这个战术很好。
鄂尔齐图汗的指挥还是可圈可点的。
骑兵如果只是督战,就成了摆设,没有发挥作用,对前面的火枪手缺乏支援作用。
而现在,趁着打完第一波,第一排蹲下装弹,赶紧抛射一轮轻箭,正好可以弥补火力空挡,还可以干扰明军装弹。
因为和硕特人看到明军的火枪手都是穿着棉大衣的。只是带着头盔。他们想当然的认为,和他们的火枪手一样,都是不着甲的。
只要不着甲,抛射的轻箭就能造成非常大的杀伤。
轻箭抛射只能对付穿皮甲或者不着甲的士兵。穿铁甲的士兵,抛射效果不好。因为抛射只能用轻箭,重箭只能直射,不能抛射。
破甲还得靠重箭,而且距离越近越好。就像建奴那样,策马奔驰到三十米才放箭。可以直接射中眼睛,重箭贯脑而死,铲子形箭头可以把脖子铲断,或者把手臂铲掉。
可是他们不知道,棉大衣内部是板甲。明军不仅是重甲,还是比扎甲更好的板甲。而板甲内部是军装和棉衣裤。最内侧还有一层不为人知的防护,是多层丝绸缝制的内衣。
不要小看多层丝绸缝制的背心和短裤。
天然蚕丝制成的丝绸的强度很大。
如果中箭,即使箭头进入肉里,也容易被丝绸包裹着,不让污秽的箭头接触到人体组织。
可以很容易拔出来。避免感染。
同时,箭头也不会射入太深,可以避免致命伤。
蒙古西征时,他们大量使用轻骑兵。
这些轻骑兵都是身穿背心式皮甲的,里面穿的就是蒙古皮袍子。
皮袍子里,就是十层以上的丝绸,密密麻麻缝合在一起做成的内衣,贴身穿着。
丝绸光滑舒适,透气性好,贴着身体十分舒适。
同时天然蚕丝强度很大,在现代凯夫拉人造丝出来前,是最大强度的复合防弹材料。
铅弹在打穿板甲时,之前已经被棉大衣缓冲过。
此时动能已经极大降低,大概率会被丝绸包裹住。
步兵军的背心和四角长短裤,是三十层丝绸,使用脚踏式缝纫机,密密麻麻缝合做成的,十分结实耐用。
而且厚度超过一厘米。基本保护住了躯干部位的重点脏器。
这一百多中弹的人员,被击穿丝绸内衣,铅弹进入体内的只有三十多人。
这些人就是重伤员,需要手术取出有毒的铅弹。并把破碎的渣滓都清理干净。不然,他们日后也会伤口感染,死于败血症。或者慢性铅中毒。
杨凡看到第一排三千人,只倒下了一百三四十人,心里还是满意的。
这个损失完全可以接受。
看来自己肯掏钱,上好的防护装备,还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
贝依和鄂尔齐图汗十分惊讶,同样的对射,自己这边一轮只打倒了一百多一点的人,还有很多人又爬起来了。
尽管五段射击,还有四轮即将开火,但是这个战果仍然让他们大失所望。
杨凡仔细观察着他们的变阵和交替射击情况。这是难得的了解奥斯曼帝国火枪手部队战术的机会。
因为火绳枪的安全距离问题,两个士兵相隔半米。前后队列都有一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