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39 章(1 / 4)

地铁的行驶一如既往的快速和平稳, 十站路说起来不短,但也只是瞬息便到了。

出了地铁站,几人便看到自己抢座位的任务已经完成了, 第一个任务也完成了一半。

推测任务一应是将返程也算上了,所以几人也并未十分着急。

地铁站离学校很近,走路大概五分钟就到了,徐雪筠压着帽子感叹道:“我还从来没有在暑假的时候来过学校呢。”

随即又庆幸:“别看现在这个地铁口基本上没有人下, 平时上学的时候这个地铁口挤得满满的都是人。”

下车的时候都不是自己走出来的, 都是挤出来的。

“不过放学倒还好, 放学基本上都是家长来接。”

而且大家上学的时候都是早高峰, 并不只是学生, 放学的时候已经晚上九点十点左右了,就没有那么多人和他们挤了, 整个地铁都是空空荡荡的。

“不过我那个时候坐的地铁还不是这个方向。”徐雪筠说道,“我上学的时候一般放假才来农家乐玩, 平时都住在另一边的房子里。”

离学校只有两站路,并且一出门就是地铁,所以抢不到位置就抢不到位置, 挤一挤就挤一挤吧。

李白好奇:“不是有车吗?为什么不开车呢?”

不是距离很近吗。

徐雪筠把太阳伞打开, 顺带着给李清照遮了下:“因为很堵呀, 停车也很麻烦。”

坐地铁虽然挤一点,但是十五分钟就到学校了, 开车她得早起一个小时。

何必呢。

徐雪筠看了看旁边几个好像一点都感觉不到晒的人。

出门前徐雪筠专门问了他们需不需要遮阳伞, 但是这几个人似乎都觉得遮阳伞在手上很占空,最后只有她自己拿了。

殊不知因为在古代没有空调和现代意义上的风扇, 穿的还比现代厚, 所以李白他们的耐热度要比徐雪筠好多了。

苏轼甚至还觉得下午刮的小风挺凉快的。

杜甫倒是问过有没有遮阳帽, 不过很可惜,这个是真的没有。

在唐朝,用遮阳伞的人远远没有用遮阳帽或者是帷帽的人多。

‘妇人施冪离以蔽身,到唐永徽始用帷帽,用薄纱掩至颈,谓之浅露’,便是记载在《旧唐书·舆服志》中,遮阳帽的精简与变化。

还有一种常见的打扮,影视剧中经常会见到上京赶考的书生,背后会背着一个箱子,而这个箱子的上方通常会有一块延伸出来的布顺着杆子挡在人的头上,这便是移动版的小型遮阳棚。

因古人出行并不像现代这么方便,所以才会在其他地方能够精简便精简几分。

现代的钱包已被手机取代,想要喝水路边随时就能购买,钥匙也变得小巧便于携带,可在古代,出门从钱币到钥匙到水囊,就是出门是必不可少的物件。

因此手上一般会拎着很多物品,再加上街上其实并无太多商铺,一般出门都是有是事要办或者去购买商品,所以自然不能让遮阳伞来占住双手。

而遮阳伞一般会出现在车架上或者是庭院中,又或者是皇帝的华盖——也就是帝王车驾的伞形顶盖。

这也足以见得,在为生活奔波的时候,人们是无法顾及到防晒这项工作的,甚至电视剧中古代街道上下雨天每人一把油纸伞的情景也是不多见的。

其一是因为油纸伞的价格相较于蓑衣要更稍贵,并且更易损坏一些,其二便还是因为蓑衣可以解放人们的双手。

直到宋朝,在经济富裕的江浙一带,油纸伞才变得普遍。

因在宋朝时期,文人的地位空前的高,文人也相较于之前几代更自持身份,所以装饰性更强的油纸伞便经常出现在雅士的出行或日常生活中,也正因油纸伞的装饰性以及被文人所持有,所以油纸伞更多的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杜甫见路上许多行人都手持着遮阳伞,忍不住问道:“已经没有人穿蓑衣了吗?”

因为如果是人人都有一把伞的话,那就算下雨也应该是打伞而不是穿蓑衣吧。

徐雪筠还在脑子里反应了一会:“蓑衣,哦哦,你说雨衣是吧?”

她一边想着是哪里还在管雨衣叫蓑衣,一边也感到惊讶了起来:“是诶,我小时候上学的时候,一到下雨路上都是各种颜色的雨衣,怎么长大之后大家都打伞了?”

朱元璋觉得穿蓑衣多方便啊,他哪怕当了皇帝,有的要下雨出门的时候也是穿蓑衣——往身上一披一套再带个帽子,什么风雨都淋不着吹不着的。

油纸伞,风稍微大点,那雨都不是从一个方向吹过来的,都是从四面八方吹过来的,身上全都被吹湿了。

他们的衣服还都长,都到脚踝,哪里能像后世一样穿个短裤,那雨吹到腿上刮两下就干了。

朱元璋呼啦了两下腿。

他回来的时候妹子竟然还说他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