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叫乱花钱,你马上就是大姑娘了,也该买点好看的衣服啥的!”李翠英嗔道。
她不容女儿拒绝,不由分说就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巧的白色手绢包,飞快打开,取出里面一沓面额不等的钱票。
翻了翻这些零散的钱票,李翠英咬了咬牙,最后只抽出两张纸币揣进自己衣兜,就把剩余的钱票连同手绢一起都塞进了苏丽珍手里!
“珍珍,这些你都拿着!听说南湖公园那边有人摆摊卖衣裳,都说样式比百货商店的还好看,还都不要票!你去看看,要是碰到喜欢的就买一件!”
因为心急掏钱,李翠英衣兜上的一枚别针也被她连同手绢一并塞了过来。
这个时候许多人习惯用手绢包钱,加上因为夏天普遍衣服单薄、衣兜太浅,不少人就会用别针别住兜口,防止手绢从衣兜窜出来。
苏丽珍看着面前殷殷注视着自己的父母,心里有了决定,推拒的手缓缓放下,最终改为将那手绢包紧紧攥住。
也顺势把那枚在阳光下泛着银光的别针一同攥进了手心里。
也许是太过用力,也可能是刚才妈妈太急迫,此刻,那枚别针的针尖已经脱出了针头,即使隔着一层柔软的手绢,那尖锐的针尖仍然刺痛了她的手。
十指连心,这滋味不是一般的疼。
可比起能够重新扑进父母怀抱里,再次肆意享受他们的温暖与疼爱,也许这钻心的疼才配她苏丽珍。
家乡凤城,地处东北,是所在省份的省会城市,同时也是本省的经济文化中心。
而1980年的凤城,即便早已是闻名北方的大城,可整体还是处于一个贫穷落后的局面。
走在通往自由市场的长街上,看着大道两边勉强只能算得上齐整的低矮民房和零星几座被油烟浸润的黑洞洞、脏兮兮的筒子楼,苏丽珍不禁有些感叹。
虽然改革开放的春风也给这座老城带来了几许新意,可这种改变与她记忆里后期那种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程度还是相去甚远!
尽管上辈子她流落异国数年,最终也没能再回到这片土地,可在她生命的后期依然能时常听到些遥远祖国经济腾飞的好消息。
所以,她远比其他人能更清楚地认识到未来的社会形势和经济走势!
而这也是她目前所能倚仗的最大优势。
重活一回,绝了那些自以为是的情情爱爱,她现在满脑子都是怎么尽快改善家里条件,给父母一个优渥的生活环境,好让他们后半辈子过得美满幸福。
现在是六月底,苏丽珍这次中考没能考上现在十分吃香的中专,而是上了市里的高中。
高中正式开学是九月一号,这期间两个月的时间,苏丽珍相信凭借她现在所掌握的一些信息做点小买卖,应该能给家里赚上一笔。
考虑到成本,结合目前家里的情况,她打算从“吃”这方面入手。
她想先摆一个小吃摊!
妈妈李翠英的厨艺一直很好,在机械厂食堂帮工的时候,因为手脚勤快、性子好,隔三差五还能得到一回大师傅的指点。
至于苏丽珍自己,上辈子的她其实在国内的时候压根不会下厨,只是后来一个人偷渡到米国,既没钱、也没人,什么事都只能靠自己,不得已学会了自己做饭,渐渐倒有了几分妈妈李翠英的样子。
不过如今想摆小吃摊,最大的底气却是仗着前世一份意外的机缘。
上辈子她在米国四处流浪时,有幸得到了一本名为《料经》的手抄本,上面详细记载了八大菜系中常用调料的特点和用法,以及许多源自华国各地的酱方、卤方等等,甚至还囊括了一些小吃的香料配方。
即便当时的她刚刚接触厨艺,也能看出这本书有多么珍贵!
这本书的价值不言而喻,可她真正在意的却并不是这些。
那时的她孤身一人,居无定所,三餐不济,还要不时应付各种恶霸宵小的骚扰,实在身心俱疲,而这本旧书册上通篇的汉字,却能够让她感受到一丝来自母国故乡的温存慰藉。
这对当时身在异乡、处处艰难的她来说,真的比什么都重要。
所以,那会儿只要稍微能遇上一个相对安稳的落脚点,她就立时会把这本书拿出来,一遍遍的翻看着、抚摸着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字体。
天长日久,这本书里的每个字就都像是刀刻斧凿一般刻在了她心底……
心尖一阵细微的刺痛,苏丽珍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不再去想那些痛苦的回忆,努力把思绪集中在眼前渐近的喧嚣处。
走了半个小时,终于到了凤城如今最大的自由市场。
自改开后,政策允许农民们把自家的农副产品带进城里贩卖,形成了早期的小市场。后来随着来买卖东西的人越来越多,又吸引来了不少手艺人、工匠。
小市场越来越大,政府干脆直接在这里划出一块地皮,简单修建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