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轴使之旋转而已。”姜子文听罢,嘴角微微上扬,勾勒出一抹带有几分讥诮的微笑,反问:“陈大人所言固然有理,但天下百姓,他们的时光真能与金钱相提并论么?太子适才驾驭的那辆自行车,其构造之复杂精密,造价之昂贵,几乎可与工部所铸就的宝剑一较高下。再者,这自行车是否真的如陈大人描述般易于操纵,何不让陈大人亲身一试,让我们大家伙儿都见识见识?”
陈曙光性情豪放,面对姜子文的挑战,毫无退缩之意,他毅然决定亲身示范,誓要用实际行动证明自行车的简易操控性。靖江帝的目光在李德贤与林小风身上来回移动,内心深处正细细揣摩这其中蕴含的深远意义。广场之上,李德贤咬紧牙关,无视林小风的劝阻,拼尽全力蹬踏自行车,一心要展现其速度与力量,却不知危险正悄悄逼近。自行车犹如疾风般疾驰出去,最终因失去控制而翻滚倒地,李德贤与林小风也随之摔倒在地,四周的人们皆瞠目结舌,惊惧万分。靖江帝见此情景,忍不住用手遮住脸庞,内心交织着羞愧与忧虑。
待李德贤与林小风艰难起身,两人身上满是尘土,李德贤怒气冲冲地指责自行车的刹车系统存在问题,而林小风则责怪他不该鲁莽加速。周围的侍卫们强忍住笑意向他们低头行礼。李德贤怒气未消,下令侍卫在三天内拆除宫门门槛以示惩罚,随后两人搀扶着,带着那辆破损的自行车回到了大殿。群臣们尽力克制着笑意,而靖江帝的脸色却变得阴郁起来,关切地询问他们是否受伤。
林小风不肯服输,立刻展示出另一辆完好无损的木质自行车,恳请靖江帝做出公正的判决。靖江帝仔细端详,虽然觉得其设计独特,但对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性仍持有疑虑,毕竟民间百姓大多习惯于骑马乘车出行。他决定由群臣投票决定自行车的实用价值,然而林小风面对不利的投票结果,愤然抗议裁判不公,他反复声明自行车的设计初心就是为了便利百姓出行,而且造价低廉,即便是普通人家也能承受得起。
靖江帝对林小风的不满表示了理解,但同时也指出,林小风在参加比赛之初并没有对规则提出异议,既然参与了比赛,就必须接受结果。姜子文紧随其后补充,尽管自行车是一项颇具创意的发明,但在日常生活实际应用中,考虑到百姓的学习成本和适应周期,以及对传统出行方式的依赖,恐怕自行车很难在民间大规模普及。尽管林小风内心充斥着不甘,但终究未能扭转群臣的决定,只能黯然接受这一现实。这场关于科技进步与实用主义原则的较量,在一片片议论声中落下帷幕,留给所有人无尽的反思与争议的空间。
林小风,这个名字就像一把雕刻时光的尖刀,深深凿刻在他那细腻如丝的性格纹理中。这位智慧深藏不露的男子,目光如猫头鹰般独到而锐利,往往能在黑夜最深沉的时刻洞悉时代的脉搏跳动,哪怕是最微弱的变化也难逃他的洞察力。恰逢其时,他如同春雷轰鸣般震撼人心,推出了一个看似平常却蕴含深刻社会变革意义的新玩意儿——自行车。在这决定性的背后,是他对底层人民困苦生活的深深同情以及对时代洪流把握得恰到好处的敏锐触觉。
县城里繁华如锦绣,各式精巧商品纷繁呈现,然而随着雇佣关系的普遍化,人们不再满足于狭窄的生活圈子,迫切需要一种能够打破时空枷锁的出行方式。林小风深知个中奥秘,他把自行车视为破解这个问题的钥匙,它不仅仅是一台机械,更是拓展人生疆域、提升活动效率的关键媒介。
面对同僚姜子文的质疑,林小风并未因对方的质疑声浪而动摇,相反,他的回应低沉有力,如同古老青铜钟在黄昏的烛光下悠然响起:“吾等习惯于马车代步,是否忽略了芸芸众生对同样快捷出行方式的热切期盼?他们并非不想踏足远方,而是被现实条件所限。假使平民百姓也能获得匹敌马车的速度与便利,又怎能不欣然奔走四方,去体味世间日新月异的万千景象?”
姜子文听到这话,面色如风云变幻,阴霾笼罩,反驳道:“林大人言语间似乎透露出一丝傲骨,是否忽略民间实实在在的现状?百姓们日常生活往来,大抵局限于邻里之间,几步之遥而已,何以断定他们急需更大的活动范围呢?”
林小风对此并不急于争辩,他微微点头,眼神深不见底,吐露的话语充满了哲学思辨:“朝廷若要改革,民生必然不可落后。譬如今日,火器已取代了冷硬的青铜兵器,历史的巨轮势不可挡,只有顺应潮流,方能铸就国富民强的基石。如今,不少朝中同僚已然觉醒,他们看到并赞同此种预见未来的远见卓识,正是这样的共识,让我们看到了民族振兴的希望所在。”
当话题转至自行车展示的关键时刻,姜子文播下了怀疑的种子,指出自行车构造复杂且稳定性存疑,恐难以被普通百姓接受。此时,陈曙光老将军宛如山岳中的一道裂缝,阳光透过裂缝洒下坚定信念,挺身而出,坚决要求亲自试骑,以此回击姜子文的轻视态度。靖江帝观此情景,心中不由得一阵抽紧,出于对陈曙光安全的担忧,试图加以劝阻,然而陈曙光那种刚烈决绝的意志,犹如秋水连天,波澜壮阔,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