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嚣与喧闹的区别。它不仅仅是hustle and bustle,它同样也是smoke and firework。”
苹果,圆滑的形体,光洁的果皮,饱满而圆润的果肉,翠红和鲜绿混和在一起,红绿夹杂的光影……
嗝吱,嗝吱。
小虫子在果核里蠕动。
在这一切完美无瑕的事物之间,那似存在又似不存在的从内自外的啮咬声,响得像是精神病人的幻听。
崔小明望着顾为经。
对方的陈述,对方凝视着面前展台的模样,跟他心中啮咬的嗝吱声一起,酸涩的让他不由得掐住了指尖。
顾为经的话语微微撩动了他内心的那一层窗户纸。
顾为经和吴冠中的画相互对峙。
展台上的《水乡人家》倒映在他宁静的瞳孔中,仿佛他是一位神使,一位艺术祭坛下的司铎,正在替着四周众人,代表着四周的众人,替着崔小明,代表着崔小明,攀登着艺术圣殿的长阶。
崔小明有一瞬间的羡慕。
在对方这种衣袂飘飘的攀登之中,他心中的虫子,啮咬的嗝吱声,又变得更加嘹亮清晰了一些。
于是,崔小明又一瞬间从羡慕变为了嫉妒与质疑。
不可能的事。
他不可能抓住了某种他抓不住的东西。
因为那本就不存在!
人不可能抓住不存在的东西,画家也画不出不存在的东西。
崔小明不存在困惑。
苹果不存在虫眼。
一切都只是疑病症病人的自我催眠。
一切都不过宛如是古时僧侣的巧辩和打哑迷。
一会儿有人斩猫,一会儿有人杀祖,一会儿有人把鞋履放在头顶之顶着上走出门外。
斩来斩去,上下颠倒,扑朔迷离。
终究只是谁人也无法参透的禅机罢了。
崔小明更愿意把那理解成某种行为艺术与言辞游戏。
顾为经现在做的,也不过是某种行为艺术和言辞游戏。
崔小明把心中的那只小虫子又按了回去,环绕在耳边的咯吱之声,便如此消失不见。
“为经,若说这是一场修辞学的比赛,我很欣赏你的一语双关。”
“但说到底,我觉得画就是画,点就是点,线就是线,面就是面。它的实质不因为它的名字而有所改变。无论你称呼它为什么,hustle、bustle、smoke还是firework,本质上那都是一幅以点线面为根基的作品。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
崔小明说:“它就像一只东西结合,嫁接而出的鲜花,绽放在我们的眼前。”
“我没有否认,我一直都觉得你说的很好。”
顾为经点点头,他语气中带着由衷的称赞,却并无任何对于自我的怀疑。
“艺术讲究虚实结合,心手合一,既写实又写意。关于实的那部分,你已经说了,点线面、黑白灰、红黄绿。那我就应该讲讲虚的部分好了。”
“希望你不要觉得我在言之无物。就像你所讲,艺术风格又不是玄学,吴冠中先生说,抽象的本质并非一无所有。而是从作品之中概括萃取精神。剥其画皮,以情感来扣动心弦。”
顾为经也像刚刚的崔小明一样,用手掌指着画面的远端,指着蜿延的拱桥边所垂落的柳枝。
“你看这些线条。它们缭绕在一起,敏捷而富有动感,它们不是缠绕在一起,乱成一团的毛线,而是自然生长出的青草与枝叶,或粗或细,或长,或短,绵延不绝。”
“毛线和枝叶,很好的修辞,可是这里面的区别……”崔小明耸肩。
“不,你还没有认真的听我说。”
顾为经直接打断了崔小明插嘴的意图。
“你刚刚说我讲话讲的太虚了,那么我就说一些更实际的。”
“所谓毛线和枝叶的差别,喧嚣与喧闹的差别,hustle、bustle、smoke还是firework的差别,并不只是修辞学上的差别,而是精神上的差别。”
“就拿这些作品上的线条来说。我们都清晰的知道,吴冠中先生是一个非常注重画面线条塑造的创作者。刚刚你分析的已经很清楚了,就这一点而言,你讲的比我讲的要好。”
“很不错。”顾为经点头。
“我谈谈可能你刚刚没有太说清楚的地方——”
“艺术之精神,精神之力量。如果只把线条当成绘画风格的一部分,把图画等成色彩游戏去理解,不是不行,但也许就犯了把缭绕的柳枝当成缠绕的毛线来画的疏漏。”
画上的绿色笔触在风中摇曳,顾为经却在这毛线一般缠绕的线条之中,看到属于柳枝的力量。
“毛线可以再摆成柳枝的形状,它可以缠绕,可以飘垂,可以随风蜿蜒,但它不是柳枝。因为它缺少了一份生命力。”
年轻人站在展台边。
他手掌指着中心展台,一半的身体躲在展台遮避的阴影,指向作品的手掌,被补光灯映出的光辉照亮。
“而作画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自己的笔触去模仿前人的笔触,它可以缠绕,可以飘垂,可以随风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