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民书院>玄幻魔法>银行那些事> 心 灯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心 灯(1 / 2)

倦怠的时候,我愿意在有月的夜里独自坐在厅堂的一角。

沏一杯浓浓的绿茶放在案头作为相伴的主角。不要任何盲目想象,袒露颓废的本色傻傻看着窗外。

月足够的银芒撒进来,我也就不再格外需要很亮的光。六十瓦的灯泡足以恰到好处地泼洒一层淡淡的辉晕!这种纯粹私有的感觉对我而言,绝对是量体裁衣。

当然,我会贪婪而忘情地享受在我自以为梦幻般的情致中!就像一匹孤独而饥饿的狼在寂静的洞里慢慢品尝血红骨白的羚羊味道。为了保留优雅的吃相,所以并不是风卷残云般吞咽,而是小块撕扯、再缓缓咀嚼回味……

在这几乎是丢掉所有扭捏的氛围里,我要做的事儿只有一件,就是听两首多少年来从未更换过的歌曲———李娜的《青藏高原》和张雨生的《大海》。对我而言,音乐不存在雅或俗、贵或贱,只有接纳或排斥。

旋律徐徐飘起,我周身的气血就会立刻舒缓、通畅,心灵的空间就会蓦然扩展,像突然冲气的球体四处膨胀。胸腹的快感犹如在夏日正午的森林里做十次深呼吸。再形象点掰扯,不亚于一个“大烟鬼”在瘾癖发作时突然摸到烟枪!不是非把话说狠不可,而是我对这两首歌的喜爱程度已经是属于骨子里的依赖了。当然我得承认,对这两首歌纯属一己私欢,也许在很多人眼里,这样的调子是不屑入耳的。

奥地利有个不太出名的音乐人叫贝里昂多,写过一本叫《浇灌心灵之花》的书。我曾在一本非音乐杂志上看到过这本书的一小段节选:“音乐是时空运转的旋律,是宇宙的第二个太阳!她在浪漫的星空中永恒地悬挂,并滋养那些永远仰望上帝和真诚忏悔的生灵……”在这里,音乐的灵性与柔性被贝里昂多的思想彻底融进水和空气里,成为每个生命体的必须。

......

我和音乐似乎是有些缘分的,这倒不是说在音乐生产上有如何的灵感。其实,谈欣赏都有些勉强,不过是很喜欢罢了。偶尔也壮足胆量吼几嗓子,纯属随声附和那伙儿。

我是在乡下出生并度过童年的。

那时正逢“文革”。听母亲讲,家的老宅紧邻公社革委会院部。每天嘹亮的革命歌曲从房墙外的广播喇叭里鱼贯而入,使得我在襁褓中就充分享受到了“激扬”的音符。

开始,母亲担心极了,她生怕噪音伤害我的耳鼓,甚至动了搬家的念头。然而,母亲很快便有了惊奇的发现:我对这些她所认为相当危险的杂音非但不反感,而且简直是喜欢,常常在摇篮里随之手舞足蹈,这让母亲安心许多。

母亲生前经常和我讲起儿时的“歌伴舞”,而且末了总忘不了加一句:你小儿时的多动症八成是被那些造反歌曲给闹得中邪了……

在学习小靳庄和大唱样板戏那阵子,我已经上小学而且是校文艺宣传队的“主唱”了。谁的曲目都唱,什么赵永刚、杨子荣、严伟才、雷刚、郭建光、路长海,什么柯湘、沙奶奶、李铁梅、江水英,不论男女,只要是正面人物的曲子就唱。

我嗓子特另类,拔高音时老师的风琴都配不上。所以常常是一曲合唱结束后,和我搭对儿领唱的女孩子多数嗓子沙哑而导致我被指责甚至是挨暗骂。那时我对上学的理解就是唱歌,只有唱累的时候才学点儿生字和算术题。直到有一天,在音乐老师家里的奇遇,让我真正知道什么才是音乐,更是对自己以往的无知而深觉羞愧。

那是个秋日的下午,灿烂的阳光刚好完整地照射在小屋窗台沿儿一溜盛满杂色草花的泥盆。屋角的写字桌上一台破旧的留声机正播放着我从未听过的乐曲,那种舒缓的节奏、如绵的起伏、流畅中蕴藏的委婉顿时把那间低矮的斗室连同我们师生充盈、包裹得如同一座透明光亮的晶体!我的心脉像是突然被一只放飞的风筝倏地拔起,脑海中竟分明看到了在凌霄里云游翻动的一道彩虹……

我没有想到世界上还有这么美妙的音乐,就脱口问老师这是那部戏里的曲子。老师默默地走到我跟前,她并未说话,只是轻轻托起我的下巴,慈爱地看着我说:“不是所有好听的音乐都在样板戏里,等你长大就懂了。记住今天的旋律,让它在心里发芽,保护好自己的嗓子,也许你将来会成为歌唱家!”

后来,我知道在老师家里听到的是钢琴曲《命运》和《德朗的微笑》。那音如天籁般的调儿从此就真的在我心里扎下了根,潜意识中就永远挥不去日夜荡涤在心灵旷野上的音符。

......

最终,我还是辜负了老师,没能在音乐的路上走远。只是那份喜爱和顾念却初衷不改,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对音乐的认识就如同看镜子里的自己那么清晰和亲切……

此刻,窗外正飘着早春的第一场细雨。没有月的朗照,可我依旧坐在厅堂的一角。眼前少了往日的银辉,但我却分明看见湿漉漉绿油油的五月正在发育、伸展!

遥远的黑暗处蓦然跃起一道闪电,但并不刺眼,在夜空中像一条颤微微的音符、又似一根连接天地的琴弦。于是,万物突然一片明亮!

我的耳畔依旧是《青藏高原》和《大海》的旋律。每次倾听,心灵的圣野总会骤然亮起一盏灯,照耀着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