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46初阳(3 / 3)

开始出现大量的砖厂,那随着红砖的普及,慢慢进入普通家庭。

脱离原始色彩的东北终于开始有了现代化的模样。

对于政府收农业余粮,大家也会少些抵触。

毕竟原来一直就是给了一条活路罢了。把多余的粮食都收的差不多了,剩下了一点点。

东北的冬天又是那样难熬,就算是烧了柴火没有红砖的屋子也是很难保持温度的,原始的房子没法保温,跑风,遮蔽太死,不通风又会死人。

因为是政府的煤矿,钢铁,像一些如烟筒炉子之类生活必须得工业品,是可以赊账的,对民众出售,基本上是压低利润,不太追求盈利的。

这其实就是,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一开始像这种反哺只是单纯的唐山钢铁厂支持的廉价农具,提高了东北民屯的生产效率。

但是这些生产出来的粮食又被政府征收走了,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就是随着小煤炭炉子,烟筒这种生活用品向千家万户开始普及,人民的生活开始好转,民众才会理解。

那些识字的孩子才会信得书上的道理,认同政府的道路。

大家看看现代的生活,在严寒东北地区,红砖砌成的瓦房,房子要厚一点的,窗户上要有玻璃,屋内要有隔间,隔间里面要有暖炕,冬天要有炉子。

这才是现代化呀,没有这些东西来支持民众的生活,纵然有口饭吃,又有多少人来受这个罪呢?人们宁愿在关内苦熬,也不愿意到东北去开荒,我认为也受到这些恶劣的自然条件影响。

随着棉花、棉衣的普及,冬天又不会那么难熬,选择到东北来生活的人,自然就会多起来。

没有了政府的补助,愿意移民到东北来的人,也会绵延不绝的,本时空张克收重税,东北人口没原来历史上多,毕竟开荒给自己开,和上面有人收重税差太多。

有些事儿人不愿意去做,自然是权衡利弊,觉得不合适。你要么重利诱惑,要么你要把那些弊端进行革除。

东北开禁以后,政策上确实是一回事,但西方近代的工业品对寒冷地带的生活提供了大量便利,让东北的生活不再变得那么痛苦,也是大大促进了移民的。

毕竟像俄国和德国这种国家。都有大量的民众生活在寒带,这些先行进入工业化的国家,将现代化的寒带生活经验带到了远东。

而张克将会把这些生活需要的工业,引进到东北本地化生产,加强关税,抵抗海外产品倾销,开始东北工业之路。

政府主导民间资本,不是看谁获益,看方向对不对,双方一个方向时都是助力,可惜这样的时代总是短暂。

方向不同,利益冲突才是常态,否则古时官府,何必把商人打入贱籍?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