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倒是有这个实力,可到时候学生上学读书的成本肯定也会随之增加,这个因素不得不考虑。
最后于大河还是听取了钱度的建议,直接在乡一级的地方建学校,如果是实在偏僻落后的村子,距离乡镇远,交通又不便的,那就单独建。
不过有的村子不光偏,规模还小的很,人口真就六七十户几百号人,于大河觉着单独建一所小学太过浪费。
钱度直接摆手拍板,越小的村子越难,恰恰是真正需要学校的地方。
浪费什么,建一所学校事关几代人的事,不能用浪费这个词潦草抹去。
高中暂时就不考虑了,毕竟得看一个地方的师资力量,而且他们优先解决的也是学生上学的问题,至于高中甚至是大学,这个压根就不是现在需要考虑的问题。
最后一致决定,在乡里建小学初中为一体的学校,在村里只建小学。
钱度订了个小目标,乡里的学校每一所预算是十万,村里的学校预算最少得四万,该有的设施必须配套齐全,先拿出五百万来,建几十所。
于大河已经早早和当地的正府取得了联系,在得知来意后,主管教育的副市长先是懵比,然后是难以置信,又连忙往京里打电话确认,随之就是狂喜。
五百万,几十所学校,这已经不是天上掉馅饼了,简直就是掉金坨子。
于大河带人到的时候,还真就是一众领导亲自迎接,场面大的吓人。
教育部的同志得知后,还在欣喜的规划哪个地方建,哪个地方排一排。
结果会一开,才知道京城天昂鸟服装公司过来的于大河于主任早就规划好了,甚至连每个乡的名字都选好了。
正府为什么激动,政绩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这的确是一件惠及当地百姓的大好事。
更别提服装公司的后续助学基金了,这不仅能让上不起学的学生实现上学梦,尤其是那些家里重男轻女,因为条件不允许,把资源让给男娃,让女孩儿放弃上学的。
还有多出来的就业岗位,教师招聘,带动当地教育力量的崛起,后续所产生的一系列影响。
上面的人都不傻,对突如其来的好事,简直忙得晕头转向。
按照预算,划地,定建筑方案,联系施工队,一路绿灯,速度快到跟上了高速似的。
钱度每天几乎都能接到于大河的电话,这家伙事业心极强,还知道自己白天不在家,专门挑着晚上打,言简意赅的说,机灵的很。
“一切有序进行,不用太急,急容易出错...对,对,你决定就行...所有成本都要有明细登记,这方面一定要做好,回头我会亲自派人检查...”
这会儿的五百万绝对是个大项目,中间会不会有猫腻,要按钱度来看,没猫腻是不可能的。
哪怕于大河自己不贪,可也抵不住当地的蛀虫主动找上门,可钱度绝对不允许这种情况出现。
于大河在电话另一边,神情相当严肃道:“放心吧老板,这件事我亲自抓,从我自己做起,如果最后有一丁点问题,您先收拾我!”
于大河心里那个激动啊,他现在可是京城服装公司外派过来的于主任,跳过李振河林一达他们,直接和钱度联系。
而且自打来了这边,那些个领导热情的跟什么似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有人顾着,这种感觉谁试谁知道,太爽了!
不过爽归爽,他也没有迷失沉醉在里面。
这件事比他于大河的命还重要,只要把这事办好了,以后飞黄腾达是没跑的。
现在贪点小便宜,保不齐自己下半生就进橘子里了,而且他家就在京城,谁不知道公司里的三个大老板个顶个的厉害,除非他一家老小不想在京城混了,才选择这种自毁前程的事儿。
教育事业急不得,施工同样也不能急,五百万呢,必须丁是丁卯是卯稳扎稳打的来。
钱度也不指望今年,甚至是明年就能启动使用,毕竟好事不怕晚嘛。
五月十六
李青山和对象武青青在学校完成毕业答辩,虽然还没颁发毕业证书和正式离校,不过也算半只脚踏入社会了。
俩人刚开始还不知道钱度家的地址,之前年底送钱也不知道上哪儿送,好在去轩鼎楼罗福才那边问到了地址。
平常一般很难见面,钱度再次见到他们俩,感叹道:“这时间过的是真快,我现在还觉着在体院食堂吃红烧肉就是前两天的事。”
李青山应道:“谁说不是呢,上了四年的大学,这冷不丁一出校门,都有点不适应。”
“对了李哥,你这今后的工作分配到那个单位了?”
“我是去体育总局,青青留校任教,留校名额抢的厉害,这里面还多亏了方老照顾。”
方老自然指的是方元海,自打去年冬天摔了一跤后,老头儿毕竟岁数摆在那儿,基本上不可能恢复到正常状态了,整天不是坐轮椅就是扶拐棍。
钱度给他们倒上茶,“那挺好,留在京城参加工作,以后也能经常坐一起聚聚。”
李青山听着一喜,他打心底里乐意如此,当初认识钱度还是方老介绍的,打那会儿他就认真经营和钱度之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