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民书院>其他类型>大明:家兄朱元璋,我建国美利坚> 1013.第1012章 严惩不贷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1013.第1012章 严惩不贷(2 / 3)

朱标沉吟片刻,忽而一笑:“皇叔,此事不难。以为,何不选用在地百姓作为监督者?由各村推选出德高望重之人,每月上呈民意,形成双向考核,这样便可避免官员独断专行。”

朱瀚听罢,微微颔首,目光中透着几分赞许:“好主意。如此一来,既能拉近朝廷与民众的距离,也能让地方官员不敢懈怠。”

正说话间,一名锦衣卫快步而来,拱手禀报道:“殿下,王爷,李县令请示明日再度召集乡绅,商议丈田之后的细则,是否应允?”

朱标回头看向朱瀚,沉吟道:“皇叔,这李县令突然如此殷勤,怕是想借机挽回声誉。”

朱瀚淡淡一笑,目光如炬:“此事既然是他主动请示,便不妨顺势而为。让他明日召集乡绅,但须请几位熟悉田亩事宜的乡里贤达一同参与,以防其再有敷衍之举。”

朱标闻言,缓缓点头:“皇叔所虑周全,明日之事,定会亲自主持,务求妥善。”次日清晨,县衙大堂内,乡绅士绅齐聚,纷纷拱手见礼。

李县令满面堆笑,躬身说道:“殿下,王爷,今日请各位乡绅前来,正是想请诸位共同商讨,如何将丈田之事做得更细、更实,确保百姓安心,朝廷放心。”

朱瀚端坐于上,神色沉稳,缓缓道:“李大人所言甚是,今日之事,旨在问策于民。各位若有良策,尽可直言。”

人群中,一名须发皆白的老者上前拱手,声音浑厚:“回禀殿下,草民以为,丈田之事,关键在于透明。若能将每户丈量之数公示于乡中,村里人皆可查看对比,如此既可减少误差,也能杜绝以权谋私。”

朱标闻言,微微一笑,点头道:“老丈此言极是,公开透明,方能取信于民。”他转向李县令,目光凌厉:“李大人,这公示之事,贵县可曾考虑过?”

李县令忙不迭地点头:“殿下,微臣已着手安排,定会在丈天后张榜示众。”

朱瀚微微一笑,语气平和而不失威严:“很好。然则,公示之后,若有异议,如何处置?”

李县令脸色微变,连忙说道:“殿下放心,微臣定会设立申诉之处,百姓若有异议,随时可申诉查验。”

朱瀚微微颔首,环视在场众人,缓缓说道:“今日之事,并非只为昌平一县,朝廷希望推行于天下,故此,需要诸位乡绅群策群力,共同为百姓谋福。”

一名年轻的书生上前,拱手说道:“殿下,若要推广天下,光靠官府之力恐难以周全,何不选用乡间学堂的生员,让他们协助丈田,兼作记录,如此既可培养人才,又可确保公允。”

朱标听罢,笑道:“好!此计甚妙。读书人本就应关心民生,若能让他们参与其中,百姓亦能信服。”

朱瀚目光深邃,缓缓说道:“如此甚好,便依此策行事。”

朱瀚轻轻抿了口清茶,目光缓缓扫过堂中众人,见他们议论纷纷,心中微微一笑,朗声道:“诸位,今日共商丈田之事,各抒己见,足见诸君皆心系百姓,朝廷亦当体恤民情。然则,天下田亩千差万别,若只以昌平一县之法推行于四方,恐难尽善尽美。”

堂下,一名年过半百的乡绅拱手站起,神色肃然:“王爷所言极是。草民以为,江南地势平坦,田亩分布规整,易于丈量;可北地丘陵连绵,田地犬牙交错,若一概而论,恐难公平。”

朱标微微颔首,沉思片刻,缓声道:“这正是本宫担忧之处。若要在天下推行,必需因地制宜。否则,便会失之偏颇。”

一旁坐着的李县令连忙拱手,笑道:“殿下、王爷,微臣以为,朝廷可先行试点,如昌平、顺天等地皆与京师相近,若能治理得当,再行推至其他州府,或可行之有效。”

朱瀚淡淡一笑,目光深邃:“李大人所言有理,然则试点之事,须得慎重。若仅在富庶之地推行,难免流于表面。应当选取地形、民情各异之地,方能窥得全貌。”

此言一出,堂下众人纷纷点头称是。一名身穿儒衫的中年书生站起,拱手道:“殿下,若要推行丈田之策,不仅需官员详查,更需民间能人参与。草民斗胆献议,何不让地方耆老、士绅设立田亩议事堂,凡丈田、赋税事宜,均可由此处收集意见,以供官府参考?”

朱标闻言,眼中微光一闪,转头看向朱瀚,笑道:“皇叔,这个办法如何?若由乡里贤达共议,不仅可使百姓心服,也能减轻官府之负担。”

朱瀚沉吟片刻,缓缓点头:“标儿,民意乃政务之本,若能让百姓参与其中,自然是极好的。只不过,此事亦需提防一弊——”

他目光一转,落在堂中众人身上,继续道:“若无章法,民意或成私意,士绅之中,难免有以私废公者。若设立议事堂,必须制定章程,明确职责,确保公正。”

堂中一阵低语,众人纷纷附和。那名儒生拱手再拜,恭敬地道:“殿下所虑极是。若朝廷能派人巡查,定期核实田亩与赋税情况,民间定能配合。”

朱标点头道:“此法可行,稍后便可呈奏父皇,请旨施行。”

李县令见气氛融洽,连忙趁机进言:“殿下,王爷,若朝廷大力推行,微臣斗胆建议,可设一官署,专司丈田之事,统筹全国田亩事宜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