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死在了前线。母亲柳氏受不了打击,悬梁自尽,随秦老三一起去了。
秦书语长着薄茧的手掌不堪痛苦的记忆渐渐收紧,重活一世,她定不会重蹈覆辙。她与秦麒是同日出生的双生子,两人容貌别无二致。
秦书语拿定了主意,这一世,她要代兄从军,让父母安享晚年。
回到家门前,她出去时将篱笆门用麻绳拴住了,没想到这会儿竟然打开了。秦书语心中疑惑,将竹筐放在井边,向堂屋走去。
堂屋内传来了徐媒婆嘹亮的笑声,咯吱咯吱一通笑罢,才道:“秦老三,不是我说丑话,这方圆百里,没有一家比你家穷酸的了,你要想找门当户对的,还真找不来。别说什么一入侯门深似海,就是去了穷人家,遇到了歹人,照样挨打挨骂吃不完的苦。周家是百年世家,家大业大,铺子、宅院不胜枚举,良田万顷,多少人削尖了脑袋都想挤进去给他们做打洒的丫鬟、家丁,顾夫人是个吃斋念佛的大善人,没有那么重的尊卑观念,书语去了她家才是纯纯享福。”
不愧是琅邬县最负盛名的媒婆的嘴,这话说完,秦老三脸上闪过局促窘迫的神色,心中已然被徐媒婆说动了,只是道:“我和你柳姑同意了不算数,不知道书语她愿不愿意,她这些年一直不愿定媒。”
秦书语如今已有二十,琅邬县女子十四五岁就许好了人家,有家境殷实的富贵家庭对夫婿要求高,挑拣上一两年再让女儿出嫁,那也只是十六七岁光景,嫌少有二十岁“高龄”还未定人家的。
徐媒婆眼珠子一转,道:“这你不用担心,书语是个孝顺孩子,她一是思想还没转变过来,二是怕你们二老无人照顾。我回去和顾夫人说说,只要你们家同意出嫁,便许你们一套县内的宅院,以后你们一家可以常常团圆。”
秦老三面上仍有踌躇。
柳氏一听,欣喜得不得了,女儿既有了好去处,他们又不用面对分离的苦,就应下了,道:“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书语不会不听我们的。”
徐媒婆喜笑颜开,道:“明日周家便会下聘礼,七日内两人完婚,你们二老在家中等着便是。”
柳氏认为他们下聘下得太心急,不过这也关乎女儿以后的荣华富贵,她也不好多说什么了,只是应道:“好。”
秦书语本想推门而进,这时县中征兵的差役骑着马到了院前,秦书语走了过去,差役递给她一份征兵文书。
另一个差役拿出笔袋,在统计册子上记名,问:“如今家中几口人?谁可以参军,姓名,年龄。”
秦书语:“四口人,我,我爹,我娘,还有我哥,参军的是我哥,秦麒,二十岁。”
秦麒这人他熟,十五岁考取乡试第一名,中了解元,是十里八村有名的聪明人,男生女相,异常俊美,只不过这两年不见他消息。
差役心下怀疑,瓮声瓮气地问:“那他人呢,让他出来,我有话问他。”
秦书语从腰间取出两枚银锭子,奉给二人,道:“我哥去山里采药卖钱,明日才能回来,二位官爷辛苦。”
差役拿了银子放嘴里咬了一下,道:“那可不能让他迟了,明日申时,全县所有士兵都要拿着文书与军籍令牌在县中集合,往西北大营行军。”
差役走后,秦书语将文书收至偏厅。
前世她未曾见过周墨竹,对他无感,但是周家上下无一不苛待她,唯一给过她温暖的是温婉聪慧的苏锦瑟,只不过苏锦瑟心有所属,周墨竹不是她心中的良人。前世她不愿嫁周墨竹,被徐媒婆用蒙汗药药晕了塞轿子里,为了不节外生枝,秦书语决定假意同意了婚事,待到两人婚礼,她大概已经随着军队行至西北了。
秦书语端起一个瓦瓷碗,盛了半碗温茶,服下半包伤药,在口中咬上一根木棍,强忍着痛意,将家中备着的尚好金疮药洒在伤口处,再用细纱布包扎起来,收拾完毕,清丽漂亮的脸庞上冷汗涔涔,一张朱唇被咬出了嫣红的口脂色。
徐媒婆走后,她从偏厅出来,走到井边,放下绳索,打出两桶水来,搬过来一个绑着米糠袋子的矮板凳,坐在井边熟练地拆解着狼皮。
柳氏走过来,看到秦书语的双手骨节被冷水泡粉,心中又是心疼又是恼,虚虚打了她一下:“你个野丫头又犯懒,怎么不烧些热水来,不想烧水,不会叫我和你爹一声吗?”
秦书语抬起胳膊,用袖衣将脸上迸溅上的血污擦掉,调皮地躲了两下,道:“娘,我只是拆几张狼皮,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上火炉旁暖着。”
柳氏临起一桶水,倒进灶台内,随手生起了火,招呼秦书语到她身边坐下,她脸上嫌少流露出羞赫的红润来,道:“语儿,过来,娘给你说几句小话。”
秦书语在粗布巾帕上擦了擦手,走了过去,一双清透墨染的双眸中透着柔和的坚定,她温声道:“娘亲,你们与徐媒婆说的话我全听见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周家开给的条件丰厚又面面俱到,女儿想嫁。”
柳氏欣喜:“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