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不视事,次辅甄桐再是号称“枢相”,此事也须他总抓的。于是孟端听贾珠只是负责牵线,直接替他决定给这位世交长辈帮一点微不足道的“小忙”。
这也是崔原争吵却不好与贾珠说出口,偏偏二人心知肚明的一个原因——说好提携后辈好脾气的内阁次辅呢?一出手压根不顾后辈,鬼才相信户部给事中的话是凑巧的!
铁网山连绵广阔,是在京勋贵常来打围之处,有时天子因热河过远,也会来此围猎。曩昔贾珠还无法上马时,便有荣国公带他来此,在山林间纵马长啸,或与旧友醉谈。
此时整个山林都堕入将夜未夜时的蓝黑中,树木是一簇一簇森然的黑影,就在崔原跟着贾珠走得已经快要麻木,刚想说什么的时候,忽然看见树梢上露出的八宝攒尖塔顶挑着皓月,接着便看见密林半遮半露的佛刹殿宇的踪影。
原先消失的贾家健仆此时提着灯迎面过来,开口笑道:“珠大爷,都叫人清清净净地收拾好了,酒饭也叫备着了,住持也按爷说的嘱咐了,叫那些小沙弥们不必来了。”
贾珠一点头,随着人看也不看中轴殿阁佛塔,直往左翼专为来往显贵所居房舍中去。崔原想说什么又忘了,只跟着见到一小小院落,中间立着一焚檀香大鼎,进到房舍中果然见一切俱备。窗户被人半支起来,清辉自外泻入,能看见一半影影绰绰的山林,一半瑰丽的殿宇。
崔原径自在窗前一坐,给自己斟了一杯酒,看着屋内的灯被点亮,如同白昼。叹了口气,过了一会儿才神色复杂地对贾珠说:“要不是我也曾往寺庙道观里投宿过,我还以为……这便是我寒窗苦读的缘故了。”
“其实还好,主要是铁网山从前常来的,香火钱都不知给了多少,这些房舍多是为来此打围的人家踏看着修建的。论起来倒还是清虚观和家里亲近一点③,毕竟张爷爷当日便是亡祖替身。”
贾珠笑了一笑,又沉默一会儿方才继续说道:“行商游学往来之众,大多不经过这里。其实若你平日来此投宿,住持那里也能给你寻出一处僻静所在,他家火头僧做的饭菜还不错。”
“从前常来……现在不也常来?之前我还听陈兄说过。”
“我指的是武勋人家,以前这里经常能遇见熟人。”
“所以你说还要国库还要多支出一笔来补边境军备?因为承平日久,军备逐年废弛对不对?”崔原忽然警觉起来,想起白天争吵过的话,“你看出来的,还是有什么说法吗?”
贾珠无语:“便是没废弛也得有支出吧?重甲弓弩这些放久了,便是不用也都要坏,火药也得常备着新的,都得花钱。时元,自□□以来多少年了,和前朝不一样。显泰年间于河南推行士绅一体纳粮的时候,怎么没见人造反的?再别挂念你那文章了。”
崔原可能是山风吹多了,又被马颠了一天,此时反倒冷静下来。他夹了一粒花生米,举着说道:“如今神佛供给盘中的花生便是这么多,我和你都要吃,剩余的必定要减少。盘中剩余如小民,当地富户官吏勾连,小民不反,永远只能任人宰割。要么另派人监督,使盘中不得减少,要么谨守道德。如今变更制度如火头僧煎炒烹炸,策或许为良策,应用地方时,官吏便能歪曲、模糊,反叫他们借此生事,比变法前更坏一倍。”
“而且,玉渊,你知道小民更无力的是什么吗?当地富户大族永远能先小民一步。即便当地父母官有道德,治下属吏也与人为善,但诏令钧旨一旦下达,难道不是官吏先知道吗?为何不能借此先得利呢?”
他喘了一口气,继续说道:“为什么江南难变革,便是这种聪明人太多!士绅太多!试想,一家穷苦人,侥幸躲过了几十年天灾人祸,家里几亩薄田好不容易换成了十几亩良田,也雇得起东边那个从爷爷辈起就好吃懒做的乡邻当佃户了。忽然一下子万岁爷叫按照田亩交赋税,不按丁口了,这心能平?”
“凭啥劳累祖孙三代世道就变了,感觉还不如那乡邻了呢?凭啥觉着和县里富户一样田连阡陌了,却不如人家依旧轻松呢?此时那富户大善人再一解释,恶只能归于天子!”
贾珠听完无奈一笑:“我和你讲法,讲策,你和我谈人心。你说不如旧法,这说辞和北宋元祐党人何其相似。我问你,什么法是万事不移之良法?道德人心!可是何时能有如斯人心呢?上古三皇五帝吗?如今何在?”
“‘藏富于民,即余富于官,此时务也。’④这是你文章中的句子吧?问题是民是哪个民?前朝号称藏富于民,一年税收不过四百万两白银⑤,然而仍然有百姓不堪重负,于是□□清廓天下!蠲免钱粮的事儿朝廷早做过了,然而结果呢?太上皇有圣谕云‘蠲免钱粮,原为加恩小民,然田亩多归缙绅豪富之家,小民所有几何?从前屡颁蠲诏,无田穷民未必均沾惠泽,约计小民有恒业者,十之三四耳,余皆赁地出租⑥。’”
“等等,”崔原忽然皱眉打断,“什么时候的圣谕?”
“显泰十二年,当时太上皇下江南,金陵王家接驾时所颁圣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