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民书院>都市言情>天地任我行之二> 第406章 准备征伐倭国(中)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06章 准备征伐倭国(中)(3 / 3)

力执行“回笼政策”,即通过增加税种、罚款等名目,希望将超发的“宝钞”收归官府,降低通货膨胀,以维持全国市场经济稳定。但是,这样的政策对经济的长远发展损害巨大,因为没有足够多的贵金属来给“宝钞”兜底,当然就不能让“钱钞制度”起死回生,形势异常严峻!

从明英宗一朝开始,明朝就准备着手改革“钱钞本位制度”了,于是才推出了“金花银”,作为财税手段。

“金花银”是明朝税粮折收的银两,主要用于皇帝赏赐,折放武官的月俸。其原意为足色而有金花的上好银两,又名“折色银”或“京库折银”。由于明初征收赋税主要是实物,因此,也仅坑冶税才有金、银上缴。

夏税、秋粮折收金银,惟在陕西、浙江偶一行之,俱解南京供武臣俸,各边费用间亦取于其中。永乐迁都后,京师官员需持俸帖往南京支领俸米,道远费多。辄以米易货,贵买贱售,有时俸帖七八石,仅易银一两。于民于官均不利。

为解决这一问题,宣德时的“江南巡抚”周忱乃请检重额官田、极品下户税粮,准折纳“金花银”,每两当米四石,解京充俸,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是明朝“赋役折银”政策的开端,自此,明朝的“货币体系”开始从“钱钞本位制度”向“银本位制度”转变。而彻底转变,则是后来万历朝首辅张居正所实行的“一条鞭法”去了。

由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贫银国家,银矿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湖南、云南、四川等省份,但这些省份的银矿储量微小,开采难度大,使得其产量根本不能满足当时明朝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比如,在明朝初年的时候,各产银省的白银产量各自只有两、三千两上下,到了永乐年间,各省产量最高才只有九万多两白银。即便到了宣德年间,明朝白银产量达到历史最高,但十年累计产出白银也才二百九十万两。

这样的产量对于明朝这样庞大的经济体量来说实在太少了,因为明朝每年的财政开支就高达五六百万两白银!到了明朝末年,白银产量暴跌九成,但财政开支却不断扩大,仅辽饷就要耗费白银九百万两了!

明朝白银缺乏到了这个地步,哪来的底气推行“银本位制度”呢?答案是“海外贸易”了,因为通过海外贸易,能使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明朝),使得明朝有了足够多的白银来推行“银本位政策”,以改善财政。

即使是明朝国内白银产量最高的十五世纪初,其国产白银仅占明朝国内市场上所流通白银总额的百分之十五,也就是说,海外输入的白银,在明王朝的白银总量中所占比例,常年维持在百分之八十五以上!

那这些从海外流入的白银都是来自哪里呢?毋庸置疑,从南宋开始,中国市场上的白银就主要来自海外贸易,其中与东洋日本和西洋大食(阿拉伯)的贸易中,主要进口商品就是白银,其次是黄金和香料。

至于“宝石”,在排在“香料”之后,因为“香料”还有多种药用价值,而“宝石”只能作为观赏品、装饰品和收藏品而已。但到了明朝时期,中国的白银输入地主要三个:一个是欧洲,一个是美洲,一个竟是日本!

…………………………………………………………

哈哈,多谢各位书友关注,收藏,推荐,订阅和评论本书!身为作者,我很高兴也很荣幸能为各位读者提供一部符合大众口的“都市异能”兼“修真玄幻”小说。常言道“人生苦短,笔尖修长。”是故,修真路漫漫,何处觅长生?烦恼无去处,且看书中人!愿《天地任我行之“系列”》小说能给大家带来快乐与感悟!

本故事纯属虚构,若有雷同实属巧合!道友们,打工辛苦,时间紧迫,创作不易,点赞收藏,顺便转发,欲知情节?下回分解!(“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欢迎阅读我的书)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