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戚戚(9 / 9)

倒是有,只是粗陋,不知丞相坐得惯否?”

诸葛亮顺着他的眼光款款坐下,姝妍立在一侧。诸葛亮眼里泛起回忆,松松笑道:“你尚不知,我未追随先帝以前,不过隆中一农夫。农忙时,也只扒来几片茅草垫着。有时茅草亏缺,只得脱了外衫随地一铺,树下偷凉,塘前吟唱,日子倒也快活。”

姜维的神色虽有动容,到底还是含了几分拘谨。姝妍则摇头轻叹,诸葛亮责备道:“丫头又放肆。”

她难得地舒展眉头:“伯伯,您不是说隆中雨季甚是折磨人,既来巴蜀,便不再念着回去了吗?”

诸葛亮眼底闪烁:“丫头,扶风道阻,茂陵尘多,你可想回去?”

“还是会想。”

诸葛亮温温看向她,又瞥一眼不曾言语的姜维,“百转千回,未及乡里月光;万种风情,总有木落之思啊……”

他看见姜维的眼睛覆了一层薄薄的氤氲。

“伯约?”诸葛亮唤了一声。男人抬头看他,眸中略有复杂。他似乎并未料及长者能够如此熟练地呼出自己的小字。

“切莫介怀。”诸葛亮补充道:“先前闻听伯约之名,将信将疑,待那日初次与君相见,渐知所闻不虚。不知今日可否替我解一题?”

“丞相请讲,姜维敢不竭智。”

“嗯。先前汉军之中,曾有人提出一策,云北出之路不止祁山、金牛二道,还有东北一道,名曰‘子午’。若只率一万轻骑,十日便能克定长安。君意如何?”

姜维沉吟片刻,拱手轻声道:“回丞相:维以为,此计倒也不是完全不可,只不过其间弄险的成分较大,定计之前,还需斟酌。”

诸葛亮深深看住他:“伯约试为我言之?”

“是。假使自子午谷东进,主要困难有三。其一:子午道狭窄难行,南乡至安阳一段为东西走向,至凉州地界则换成西南-东北走向,又因其跨越秦岭天险,道阻且长;其二:若统一万人马,五百里古道,进军速度控制在日行四十里,那么马不停蹄也须十日有余,人困马乏,战力则必有折损;其三:进入扶风郡后,难保魏军不在近处设防。倘孤军深入,即便夺下西都,待援军到来之前,恐也无力守备。何况此次北出之后,魏军定会将布防重心移至雍凉,今后要用此策,应不会那么便易了。”

诸葛亮面色稍有震动,不过也只一瞬,他很快压制住了心里的情感。

“若粮草问题得以解决,或许可以一试。”姜维最后说。

诸葛亮站起身子,直视面前年轻人的双眼。

“方才乃本相为公之问。接下来这一问,是本相私人之问。你若不愿,则可以免去回答。”

“喏……”

“当初为何而降?”

姜维收敛起所有的情绪,稳稳作答:“我等食俸,命不足惜,只是不愿一郡百姓同死,因此而降。”

“既已交去官印,本该回乡,为何还是随我等到了此处?”

姜维似乎在整理内心最为隐秘的角落里那些不为人知的碎屑。诸葛亮会意,于是给了他一些时间。

“并非爱死,只惧死不得其所。”

姝妍竟看见诸葛丞相生平第一次无语凝噎。她很难形容那一刻丞相的神色,而让她更难形容的——她又惊又怕地发现,竟是自己的情绪。

眼前男人似乎与二人独处几日时的他又换了些不同。姝妍努力地掩起自己的目光,却感到它们不可自控地滑向这个人的面庞。她听到心间强烈的砰砰声一下接着一下。

她第一次知道世间原有一种惜命却同时爱死的人。他惜命是因心中惦念尚未完成,他爱死是因世间芸芸,却仅愿为心底的崇高而死。

她觉得自己有些晕眩。

她并非第一次见过这人,却在此刻真的生出如旧之感。

诸葛亮看见姝妍面色煞白,突如害病,关切道:“妍儿怎么了?”

姜维也不禁抬眼望她。她的目光刚与他对上,她便受了灼烫一般,立马移开了。

“丞相伯伯,妍儿有些……不适。因此想先回去,可以吗?”姝妍小心翼翼寻了个借口。她不顾表情是好是坏,只觉得当下应避离此处。

丞相深切地盯着她的脸,一瞬的思忖,他顷刻又出乎意料地坐在那摞砖瓦上:“伯伯再坐一坐。你既不舒服,便先归家吧。”

姝妍行了礼,扭头便走。

姜维看着她的背影。

丞相则说:“倘使心有戚戚,便还是解开的好。”

他于是拜别丞相,连手也顾不得擦,还穿着襻膊,只理了理袖口,便跟了上去。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