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短剑,一手折鞭,一手勒缰,悬着笼头,立定此处。
“丞相大人,是征西将军到了!”离得最近的士卒忙着报告。
舆车内的人探出目光,将眼眸落定于车下的男人身上。姜维按剑俯首:“拜见丞相。属下盔甲在身,不便下马……”诸葛亮抬手轻止,笑道:“向来不必多礼。”
这十来个士卒连带才看明白,将军身后还有两驾,此时赶至,二人便低了身子,速速下马,对丞相叩首行礼。大家定睛,原来是贬往梓潼郡的庶人、昔日风光无二的朝廷光禄勋李严及其子李丰。
李氏出事后,府中遣散了所有伺候服侍的下人,一众侍妾也各自寻了去处。只余了李夫人在府打点余波。朝中的意思,李氏父子先去梓潼,夫人后至。因李宫人在后宫待产,陛下还是心存怜惜之意,待皇嗣落地,李宫人再随其母一并迁往。
父子身后各自负着一个包袱,装了些贴身细软。李丰年轻力强,由此在肩上多束了一个麻布包裹,看上去亦是不甚轻快。李严小步上前,拜在车下:“草民李严,拜见丞相大人……”李丰赶忙随着父亲的动作。李严又转向姜维,语调仍未变:“……拜见征西将军。”
诸葛亮依旧稳坐车内。姜维嘴上虽不说多的,却勒着辔头避在一侧,脸上端着不由自主的拘谨。
“前几天北迁,不想今日恰好同丞相大军行至一处,便与我儿辞别丞相大人。”李严拱手再拜。
诸葛亮看他一眼,没有太多的神情变化。
李严叹口气:“留一条老命,死于何地,听天由命,草民再无他想。”
接过丞相的眼色,小兵走上前去,扶起了李严。李丰见状,赶忙从这小兵手中接过父亲的手臂,众人只听车中男子淡淡道:“正方,路途遥长,保重。”
李氏父子就背着仅有的三个包裹,站于原处,目送着汉军踏碎初阳,一路向北。
走过十里,狭窄的小道逐渐延展开,尘沙声亦微弱下去。姜维听见车中人向他吩咐道:“伯约眼下无事,替我给成都去封书信。表奏李丰为江州都督,同蒋长史协力交运。”
“是。不过……将以何种缘由上奏?”姜维试问。
——李严既为庶人,不该再无端起用。其子事父,自然也是庶人。道理类此。
受着颠簸,车中人的声音却愈发端稳:“李严虽一贬到底,李丰尚年盛力强,倘因其父而弃其子,于国乃为损亏。”
姜维听出这话里还隐着其他的含义,略略一想李氏坐罪的前后事,大致明晓丞相之心,便蓦然于此叹服。
“喏。”男人按剑接命。
迥望错枝乱石,极目高谷深流。挺秀的群山环抱着峥嵘的关楼,面面军旗嵌在崇峻之间,栈栏上下交纵,首尾咬合。穹顶以上是盛夏初至略显苍烈的日头,穹顶之下则是斗折蛇行的层叠蜀道。士卒于此便自觉地分成两条“一”字缀连的细长,齐头并行。
剑门关。
在诸如这般的崇峻山岭间,为大军压阵殿后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掐住出川咽喉的剑阁主关楼,城楼之上站着位银甲红缨、手执长剑的青年将领,身形挺拔,器宇轩昂。
山与天,人与关隘,利刃与湍流,粗粗几笔,勾出雄浑的“万夫莫开”之势。
张嶷双肩交扣一件灰褐披风,撑着一条胳膊在城关土墙边眺瞰。底下的兵士们一步不停,沿着蜿折的蜀道奔赴目的地,上方守候着大队人马的将军则一刻不敢松懈。
亲兵拿着牛皮水袋,试探了好几次,想让自家将军喝几口,图图清凉,却都叫张嶷不耐烦地推了。亲兵实在无奈,但也知道这是张嶷向来的脾性:做起事来有些自顾自的,且绝不喜欢被人扰乱节奏。
前军未过剑阁之前,将军是断断不肯松懈的。别说是饮水,亲兵甚至怀疑将军一直盯着剑阁道口的那双眼睛究竟会不会眨动一下。
张嶷仰头看过一遍天空,估算过时间,按照这么个走法,再有一个时辰,中军便能进入剑阁道了。入了夜,后军也大抵能走到关楼。
这也就意味着,他要在这面打着他“張”字的绣线将旗之下披甲带剑,站到黎明。
亲兵当然能看到自家将军脸上的倦色加重了许多。张嶷还朝刚过一日,就赶上汉军北出,很明显,他尚未来得及修整片刻,便得继续打起精神,随军而行。
一路的鞍马劳顿原本不算什么,但偏巧在入夏时节患上了轻微的痢疾,近日脾胃稍稍虚弱,走路竟有些打摆子。身体的不适,体现在面色上,自然不甚好看。
但这是他的职责所在,无论如何,也必要克难。
“本将说了,不喝。”张嶷撑着上半身,看也不看,一手便推开了旁人递来的水袋,“啊,你是……”他这才看见身边不知何时起站了个同他一般年岁的男人,此刻被推往一边的水袋正是男人方才递来的,被他拿在手里,拔了口,有热气从里间飘出。
“在下姜维。”男人敛颌作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