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国使节,拜见郑伯。”
垂陇虽然离郑国都城新郑亦有数十公里,然而沿途道路平坦,郭猛等人仅仅携带战马,行进速度极快,不过区区一日便已抵达新郑,这让郭猛总算把悬着的心放回肚子里。
进入新郑后,郭猛可谓全身放松,由祭仲引至郑国招待外国使节的会馆后,为避免夜长梦多,迅速沐浴更衣,将浑身尘土清洗一空,随后便立即随祭仲一块赶去宫殿拜见郑伯(郑庄公)。
“虢国使节前来,有失远迎。”
按情报计算,郑庄公已有三十二岁,在春秋时代而言,正值壮年,只不过跟现代有所不同,郑庄公此时已经当上外公。
只是正值壮年的郑庄公两鬓已有银发,双眼已有重重的眼袋,甚至比郭猛的便宜老爹虢公忌父这位年纪已近五十岁之人更显衰老,显然在武姜和公子段的双重夹击之下,郑庄公的日子并不好过。
亦或者这也是郑庄公刻意向外界展示的形象,让武姜和公子段放松警惕。
只是知道郑国内乱最终结局的郭猛哪能被这种表象所迷惑,不过既然要跟郑庄公勾连,自然不能给他拆台,于是郭猛只能一板一眼地上奏:
“……奉吾王之命,特向郑伯献上玉璧两双,马四匹……”
这礼物数量与敬献给周平王的礼物完全一致,虽然不及献给前者的礼物更名贵,但是不管如何,礼制规格上已然接近周王。
“请贵使转告虢公,郑伯感激不已,来人,回赐青铜之器。”
郑国在郑庄公上位后,考虑到郑国地处中原通衢之地,四通八达,因而释放奴隶为商人,与四周进行交易,可谓因地制宜,繁荣一时。
可是不管郑国如何商贸发达,都无法掩盖其土地出产的自然资源的短缺。
相比于虢国所能提供的战马这种战略资源,郑国所能提供的战略资源却是少的出奇,典型的穷的只剩钱了。
当然郑国地处中原,平原广阔,倒是无比适合种粮,倒也不是不能搞“粮食换战马”的资源互换,只是能提供粮食的国家众多,郑国的优势泯然众人矣。
当然原本郭猛也只是打算将战马输送给郑庄公,让这位将来的战争狂人把仗打的更热闹些,彻底将关东诸侯的注意力吸引走。
只是在郭猛即将赶到新郑之时,与祭仲的某次攀谈中却偶然了解到一件让郭猛哭笑不得的事。
——郑国大规模从各地尤其是关西进口牛,主要是为了牛耕,而牛耕在这个时代居然是“农业尖端科技”。
“吾国之牛耕,可将五口之家可耕农田增加两倍有余。”
虽然在郭猛那个时代,由于国家年复一年提供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农村里继续使用牛耕的农户已经越来越少,但是不等于郭猛没在教科书上见过“牛耕”这词,况且在唐诗宋词间,都能从只鳞片爪中一窥其究竟。
譬如宋代李纲的《病牛》就有: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皮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赢病卧残阳。”
宋元之交的方回也有诗云:
“一犁酥润万牛耕,饭碗人间系死生。”
至于国家或地方割据政权发布的法令就更多了。
三国时期的魏国,就多次下令民间禁食牛肉,以此恢复正常的农业生产秩序。
而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里头的人物路旁小店打尖,总是随口而出:
“店家,来二斤牛肉。”
实际上是为了表现梁山好汉们各种反抗朝廷禁令的气概而已。
牛耕,承载了华夏民族两千多年挥之不去的记忆。
然而此刻,祭仲却告诉郭猛,牛耕乃是郑国的“黑科技”,这真让郭猛差点笑的从车上滚下来。
只是当郭猛与缭谈及此事时,缭却一脸茫然:
“牛可用于耕田耶?”
啥?难道就连靠近洛邑的温国都未曾推广牛耕?以至于见多识广的缭居然也不知道这玩意?
别不会虢国全国上下就压根没听说过牛耕吧?
郭猛赶紧遍寻虢国使节团诸人,多番试探和沟通后,郭猛终于得出结论:
虢国乃至整个关西,根本就没听说过这个劳什子“牛耕”。
怎么会是这样?牛耕不应该是习以为常的生产习俗了么?
难道祭仲没有夸下海口,牛耕在此时还当真是“黑科技”?
一时间郭猛很想把脑袋扎进泥土里,这可真是丢脸丢大发了,谁能想到穿越过来太早,连牛耕都还推广开来,这谁能想到啊。
其实也不怪郭猛,牛耕的大规模推广已经是200多年后的春秋晚期了。
晋国上卿赵鞅的小亩换大亩,齐国田氏的大斗出小斗入,都是牛耕推广后,相应的制度改变以及收成变化带来的调整。
而牛耕以国家力量强行推广和保障,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