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民书院>历史军事>春秋篡国者> 第四十九章 牛耕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十九章 牛耕(2 / 2)

是到了战国中期的秦国,由商鞅立法“盗马者死,盗牛者枷”。

耕牛的地位仅次于战略物资马。

而在此时的春秋早期,也只是郑国等中原国家开始出现零星的牛耕,出现的原因倒也简单,黄河中下游的华北平原是黄河冲击平原,土壤相对关中平原的泥土更黏实;相比关中平原,同样采取耒耜这种先秦时期的主要农耕工具进行人耕,华北平原的土地更难耕作。

而且哪怕是相对适宜耕作的河内等太行山南麓东麓的山前平原,采取人耕的效率也很低,一户五口之家也很难开垦多大的农田,因而对于开发力气更大的大型牲畜作为耕作主力的需求更为迫切。

而关中平原地区因为没有足够的需求驱动,反而在开发牛耕这件事上缺乏动力,因而反被郑国等中原国度后来者居上,抢占了农业科技高点。

采取牛耕后,能大大增加每户耕作农田的数量,到春秋晚期战国初期,随着铁器农具或者木制石制农具上嵌套铁器,更是让农业科技进一步扩散,结合牛耕更是发生了质的飞跃,每户可耕农田增加到两倍甚至三倍。

在这地广人稀的时代,户均耕作耕地成倍增加,最终让春秋时期的国人们逐渐摆脱饥馑的威胁,当然也同样带来了各诸侯国所能维持战争规模和时间的成倍增长。

郭猛自然相信数千年来华夏民族的选择,牛耕必然是实现农业机械化之前的必然选择。

虽然也有说法,马耕方式效率更高,譬如在《暴风骤雨》这篇纪实小说中就有所体现,不过关于中国古代使用马耕还是牛耕的争议一直都有,但是不争的事实,是马耕需要匹配的是重型金属犁,而对于当前的虢国这种冶铁产能严重紧缺的国家,即便抛开重型犁制造的技术工艺难题不谈,光是这耗费的金属量就能让郭猛毫不犹豫放弃马耕的打算。

“还是老老实实走牛耕路线吧。”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