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的发展演变,交由土生土长的宋忠来决定。
当然,南奕并未直接给宋忠上压力。
他本人,只是为此世凡人,备下一份火种,一份反抗之希望。
“我设下门槛,不让寻常奕武者轻易传武,就是为了避免内功心法太早泛滥,防止过早引爆百姓世家之矛盾。”
“不过,只要真气武道存在,侠道精神不灭,而我又修行有成,不叫武道被打压。待得他日,若果真有治世圣人出,我便算是提前备下了一份火种。”
“所以,宋兄你现在也不必想太多。只要你后续广为传武,且将你之法脉,不断完善补全,便已然足矣。”南奕叮嘱道,“但也须谨记,武道只是手段,侠道才是根本,两者合一,方为正理,不可为求一时进度而滥传武道。”
南奕所创真气武道,并无修行代价。
但愈是如此,武者心性,才愈发重要。
在南奕设想中,除去武种分发本就设有限制外,武侠精神,正是对真气武道修行的一种内生约束。
如果不做约束限制,任由奕武者滥传武种,反倒会使民众之间,更易厮打相殴,反为不美。
“只是,人心易变。虽然在传武之初做了一定筛选,但随着时间推移,难免会有人心性偏移,成为依仗武力蛮不讲理,乃至为非作歹之徒。”
江湖,本就充斥着恩怨情仇、尔虞我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大染缸。
随着众人传武,奕武者、真武者的品性,必然是在逐渐趋向于常人的。
单纯只是修炼内力的奕武者,其实还好。因为奕武者虽然会变强,但并不超模,仍在江湖武夫能理解的范畴之内。
可修炼出真气的真武者,就将彻底颠覆原本的江湖生态。而力量的提升,很容易让不知修士存在的真武者迷失其中,妄自尊大,然后专断独行起来。
这是可以预见的事情。
于是,南奕看向宋忠:“我想提前为此做些准备,安排专人,在日后负起监察之责,惩戒背离侠道的真武者。”
宋忠沉声应道:“南兄放心,此事,宋某义不容辞,定当肩负起监察之责,宣扬侠道,惩戒逆武之徒。”
江湖武夫,在某种意义上,相当于真气武道的基本盘。
南奕心向大道,一心修行,自然不可能在凡人武夫身上耗费太多精力。
而燕青云,虽说眼下正在替南奕广为传武,但其本是武痴,在见识到更广阔的修行界后,其实也不愿荒怠修行。
等到真气武道度过最初始的发展期后,必然需要一个人负责管束真武者,长期混迹于凡俗江湖,在一定程度上荒怠修行。
哪怕不考虑品性,对超凡之力不是特别热衷的宋忠,于南奕而言都称得上是最为合适的代理人。
宋忠对此,亦是心中了然。
————